粉体辅助设备 |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189-1696-2723

流光回眸:地雷与民兵

日期: 2024-07-21 11:43:32来源:矿石磨粉设备

  暗语实在不知道写什么,就贴一张哈老头的照片集,介绍一下边境地区的地雷战。

  哈里森·福尔曼于1937年和1944年两次访问延安,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其中,最珍贵的是他拍摄的陕甘宁等边境地区民兵的大量照片。由于条件有限,民兵作为抗战敌后战场上最大的群体,留下的视频资料非常少。

  一上来,哈老头就给我们的民兵小王拍了特写。站在石磨前的小王用手摸了摸石磨上的黑色粉末,满意地点点头,继续说道。我就去旁边打工了。

  看来小王的磨粉工作也是一项技术工作,其他人无法插手,只能自己在那里磨。

  进入院子的一小群民兵围住了石磨,评论着上面的粉末。哈老头也好奇地加入了民兵,并与他们讨论黑火药。

  原来,黑火药是木炭粉,民兵使用的地雷都是用。一种硝酸盐、两种硫磺和三种木炭。中国古代的炼金术士并没有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而是发明了至今起死回生的黑火药。小王磨的应该是木炭,但是为了让黑色火药发挥出最大的威力,现代是15硝石+3木炭+2硫磺。

  当时硝石和硫磺有限,所以边疆地区制造的木炭含量相比来说较高。这无疑限制了杀伤力,但在当时数量远比质量更重要。

  从这组照片中显而易见,照片中三名民兵所持有的地雷大小不一。由于目标不同,地雷的装药量也不同,自然其大小也不同。

  这组照片还显示,当时民兵的装备多种多样,有的有三八个大帽子,但更多的是霰弹枪和鞭炮。为了方便携带地雷,民兵还发明了行军时专门用来携带地雷的杆子。最终,携带地雷的民兵肩上扛着缠着绳子的木板,这是当时边疆民兵对抗日本侵略者使用的最有力的武器。

  这组图应该是在阴凉处晾炸药。干燥的炸药在阴凉处干燥时燃烧更剧烈,爆炸威力也更大。

  石矿的制造比铁矿更麻烦。将石头挖空,磨成矿壳,比用熟铁制造矿壳要费时费力得多。不过,由于日军投入了工兵进行扫雷,这使得敌后根据地普遍采用石地雷来应对日军工兵的扫雷。

  虽然条件困难,但敌后根据地仍在尽力发展军工事业。这些与民兵制服截然不同的人员,是敌后根据地兵工厂的技术人员。他们大多是敌后根据地当地政府从日占区招募的,为敌后抗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工艺有限,八路军的装弹弹药全部采用紫铜弹头。由于弹头太软,射到硬物上就会碎裂。相反,铜弹头一旦射入人体,就会像小手榴弹一样在体内爆炸。一旦躯干被这种子弹击中,往往会造成致命伤,因此日军畏惧地称这种子弹为致命的红色圆头。

  不过,到了1943年底,这种致命的红色圆头子弹就从战场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穿透力更强的边境尖头子弹。

  兵工厂技术人员正在教民兵如何布雷,被哈老头抓住了,于是好心的老头记录下了这一历史场景。照片中出现的两名民兵手持卡宾枪,这在民兵中并不多见。这种武器实际上比普通步枪更适合民兵的游击战,尤其是地道战。但由于条件有限,敌后根据地的民兵拥有的卡宾枪很少。

  民兵可以配发比较稀有的卡宾枪,这也说明敌后根据地有一定的装备过剩。据齐藤邦男的回忆录《陆军步兵漫画物语》《鬼子兵眼中的抗战——第三十二章:头盔和大包》记载,当时敌后游击队已经配备了机枪,他们所拥有的弹药可以与日本人战斗一个小时。

  1944年、1945年,敌后根据地能够发动大反攻,得益于敌后根据地军工的发展。在克服重重困难后,1944年,边境地区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基本能满足八路军每天的子弹消耗量,这终于让八路军敢于与日军打消耗战。1945年初,随着边境地区兵工厂大口径迫击炮弹的试制成功,八路军终于拥有了对抗日军碉堡的利器。

  这张照片被广泛引用,几乎成为敌后民兵地雷战的典型代表。但这只是一组照片中的一张,我们来看看哈老头拍摄的这组照片。

  这个民兵,无论是他手里拿着的地雷,还是他衣领里插的边制手榴弹,都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大!

  这位民兵的照片比上面多了一张。他手里的地雷和挂在脖子上的手榴弹显然比上面的要小很多。不过他笑得比上面的还要开心,这大概就是河老头想给他多拍一张特写的原因吧。

  如果你没看到魔鬼,你就不会结束。敌后埋设的地雷往往是提前布设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反应,也便于隐藏地雷位置(避免新挖的土壤暴露地雷位置)。因此,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误伤群众,这些地雷都没有插入引信。等到日军来扫荡并组织转移群众的消息传来后,所有的地雷才被引信。

  日军投入工兵扫荡敌后根据地,对敌后根据地的水雷战影响很大。日军投入的工程兵不仅迫使敌后根据地花更多的时间修建石矿,而且还使敌后根据地的地雷威力下降很多。不仅石雷的外壳更厚,而且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被日军工兵的扫雷兵发现,炸药中铁粉的含量也大幅度的降低,影响了水雷的威力。

  所以当时在边境地区埋设一枚地雷很难杀死一个日本兵。这一点在1962年上映的《军事教育片》《地雷战》中得到了体现。与现在影视作品中日伪军被地雷击倒的场景相反,在这部现实主义影片中,多次展现了地雷只能炸毁日伪军。

  哈老头记录了两名民兵快速行走运送地雷。这应该是尚未装药的地雷。如果是收费的,显然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运输方式,切不可效仿。

  正常军队的地雷形成了大片的雷区,但抗战时期,敌后民兵的地雷却随心所欲地散开。这使得日军工兵和士兵在按照日常训练进行扫雷行动时往往不会有任何遗漏,但日军在行军过程中却总是有人被炸死。

  民兵驱散地雷的方法让日本工兵疲惫不堪,也大大减慢了日本工兵的扫雷速度。鬼兵眼中的齐藤邦夫的抗战——第64章:雷将军的文章中,日军冒着被轰炸的危险,极速穿过雷区,但抵达目的地后,他们人们总是去空荡荡的房子。

  为了确保不遗漏地雷,日本工兵改变了站队扫雷的套路,采用了两人甚至三人组扫雷的模式,以期清除地雷。尽快进入雷区。但即便如此,日军在行军时也总是时不时被炸毁。

  这种霹雳成为民兵攻击日伪军最有力的武器。也是民兵装备差、子弹太少造成的。既然可以人为控制爆破时间,那么地雷就能做到更大更强,杀伤力自然不是小型地雷可比的。

  一旦遇到这么大的地雷爆炸,日伪军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找掩体躲藏,而是派出精锐的战士去搜寻电缆的民兵。拉索民兵一旦被发现,日伪军将穷追不舍,力图活捉。所以,在敌后各个基地的档案中,都记录着拉索民兵被日伪军追得吐血的事情!

  上一篇回望:哈老头镜头下的一支民兵队,暗号卖了一通,并没有解释民兵队装备的木箱是做什么用的。在本文的最后,我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盒子是用来装地雷的。

  感谢哈老哥拍摄的这组珍贵镜头。它向我们展示了民兵的风采,也展示了敌后抗战的艰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妈妈记录相差11岁兄妹的日常,妹妹拿着自己的玩具首饰可劲嚯嚯哥哥,哥哥也只是一脸宠溺的配合着妹妹

  妹妹把姐姐的试卷撕了,爸爸想出来看看怎么回事,爸爸:主要你姐生气起来 我也不敢惹!

  宝宝晒出自己和爸爸和妈妈的相处时光,他俩眼里好像只有对方,宝宝:这个家一刻也呆不下去了!

{dede:include filename="liuyan.htm"/}